本来,我觉得我已经躺平得很安详了。
大晚上的老板突然发微信,让我去报核心。
o(╯□╰)o
让报就报呗。
反正我已经是起不来了,现在每天掰着手指倒计时,躺等退休。
昨晚跟胖胖睡前闲聊,忽然灵光一闪,
觉得我找出了解决当代人口困局和养老困局的出路,唯一出路。
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如果跟另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组成家庭,成为“双独”家庭,标记为SD家庭,先说结论,解决办法就是:SD家庭都不要下一代,就可以一次解决这个两个社会问题。
先说明几个公理:
1)人类的精力是有限的;
2)人类最求生存的最舒适状态;
3)人处在精力困局中,一般会通过舍弃部分精力需求点(比如对自己、对老人、对子女、对兄弟姐妹等)来缓解自己的极限,一旦困局不可破解或超过极限,人有时会舍弃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内的一切。
再说几个客观事实:
1)我妈妈对我,比对其他任何人都更好,我妈对这世界投入的精力比例大概如下:我50%、我爸15%、她父母10%、她公婆10%、工作10%、她自己8%、其他亲戚朋友7%。(人生整体超限10%)
2)我爸对我,也非常好,我爸对这世界投入的精力比例大概如下:我20%、工作50%、我妈11%、他自己10%、其他10%。(人生整体超限1%)
3)我对这世界投入的精力比例:我自己50%、工作20%、父母和胖胖19%、其他人1%、不靠谱10%;(对,姐就是那种充其量只用9成力气,没能力竭尽全力活着的不靠谱的人);
4)胖胖对这世界投入的精力比例:工作50%、他自己20%、我17%、他父母5%、颓丧8%(对,胖胖是辣种看着很用力,但是一部分力气用来躺着颓坐着丧的怂人)
推理过程如下:
首先,从50后们人生的精力分配来看,他们的人生基本都是一生超限过载的,所以一生都很累,所以他们一生几乎没有太多“最舒适状态”,退休以后生活是他们唯一能享受的“最舒适状态”,所以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是他们60岁以后的最重要的指标,幸运的是他们赶上的是国家经济最活跃的那一段时间。他们前半生日子很苦,后半生很甜,越来越甜。
我的四位祖字辈儿都活过了70岁,没有到80岁的(爷爷74、奶奶77),根据现在我家这几位老人的身体状况表现和医疗水平来看,他们能活过80岁都毫无悬念,估计还有一些可以冲击90岁或者百岁的优秀选手。
我父母明年满70岁,等我正式退休,他们正好77周岁。
那时,我便是算得上“上有80老母”了,前提是我能正常年纪退休,不延迟。
我公公今年72岁,等胖胖退休,他88岁。
我当然愿老人们健康长寿,但我觉得一般情况下,很难有到了88岁,还不需要子女或外接介入照顾的老人。
我现在的认知大概是,即便在现在医疗发达、科技昌明、物质丰富、保养得当的现代社会,老人在75-80岁左右必然需要子女/社会养老服务的介入,进行生活起居的照顾、或至少是一定程度的陪伴辅助,因为老人和未成年一样,他们有时能出人意料地独立应对任何情况,有时不能,但是需要有人一直在旁边,可以不介入,让他独立自由地决策发挥,但是完全放一边不管,他们就可能会跑偏,甚至遇到危险。
这还是在老人们身体健康,心智健全、没有失能的最理想的状况之下。
当然,随着科技进步,十年以后,这个认知不一定还成立。
未来是不是会有能够协助健康老人打理生活的AI设备?
是否有帮助身体失能老人通过语音或其他方式控制全屋的智能家居设备诞生,解决老人的生活起居?
AI协助设备能否完全自主地照料一位失智老人完成他的日常生活?
可这些设备的可信度能达到多少?
成本是否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范围?
一切都是有可能的,毕竟,这是一个科技飞速爆炸的时代。
就算我们的父辈没有赶上这些产品,我们也许会用到。
当然,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总结上面的结论,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的老人,可能没法等到我们正常退休,我们的老人会需要我们的精力投入,是大量还是少量取决于老人的身体状况。
我们本身,自在了大半生,从小接受教育、一线城市买车买房、家庭基本建设等等,几乎消耗掉了父母一生积累的财富,在他们晚年时,我们从投给自己的精力上,撕下一半、或者八成,来帮助他们安度晚年,非常合情合理,当然,大概也是我们能做到的极限。
我没有经过见过照料老人的痛苦和磨难的部分。
我亲耳听过的最“黑暗”的照料老人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个中年儿子经常会带上一本小人书去没人的树下看,等一两个小时,等着别人把捡到的他走丢的海默症的老父亲送回来。
——为什么他不自己去找?不知道,大概因为他老父亲每天都会走丢几次,老头心智不清楚,但是能自己开门,而且还不会锁门,这个儿子他要上班,有2个孩子要照顾,然后每天下班还要找老父亲,所以他选择在外面看小人书。
——为什么他不在家里等着别人把老头送回来?不知道,大概因为如果不出门去找,邻居会说他没心没肺不管老父亲死活,他就无法在那个全是熟人的社区里存活。
另一个故事是:一个中年人的母亲(父亲?记不清了)因为海默症走丢,家人兄弟姐妹疯了一样寻找了几天,后来接到警方的通知,老人冻死在一片无人管理的田地里,已经有三天。
那时代还没有定位手环之类的科技产品,至少没有普通家用能消费得起的同类产品。
当这位与我几乎完全无关的朋友的伴侣在饭局间,偶尔对我们讲到这件事,寥寥数语,理性的克制的情绪和平静得体的言辞之下,我就记得那一双完完全全浸在黑暗愧疚痛苦中的眼睛。
那时那个人散发出来的,好像一生也绝不会放下半分的浓烈的悲痛,任凭什么样的灯红酒绿热闹繁华都会被那无穷无尽的悲苦吞噬,变得灰蒙黯淡、毫无意义、毫无乐趣。
我愿天下所有被这种悲痛困住的人都能释然,都能放过自己。
但是转念想一想,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我能熬得过去么,我能放过自己么?
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希望我永远没有机会知道。
因为即便只是听着别人的“故事”。
我都会感到自己会沉没,会被吞噬。
老人可以寿终正寝,因为这是天地大道,无人可以逆改。
至少现今不可抗拒。
老人可以在我怀中安详仙逝,无论是古稀也好耄耋也罢,我会伤心难过老人的离去,但我不会内疚自责,余生不安。
因为,我尽力了。
但如果,不是这样呢?
我有点毛骨悚然。
我三十岁之前没有想过,但我三十岁之后给自己下了一个保证。
绝不要死在父母之前。
他们曾见我生,我要送他们走。
之后,这命才是我自己的,我才能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在这之前,绝对不行。
我能为他们做的,如此微薄。
对,很惭愧,我对父母没有父母待我那样好。
红楼梦里说“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待父母,永远也赶不上父母待我。
当然,这也许是我的幸运。
因为我也知道,不是世上所有的父母都如我的父母。
当然也有强似我的儿女,和不及我的。
说到底,世人,都只秉持着自己的心性,走在自己的命格上罢。
80后大概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是我们父辈那些50后一生奋斗积累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我们的人生一直没有处于过“超限过载”的状态。
这里不是狡辩,因为我不确定我们这一代人,是否俱有“超限过载”的能力。
我们主观上愿意照顾老人的晚年,但是对我和胖胖这种塞外边陲小镇来大城市混迹的“外地人”来说,照顾我们家的老人有一个社会上很常见的“困局”。
就是我们的老人不在我们的城市里,
对,北方老人没法在没有暖气的房子里过冬。
当然,也有故土难离的老人,不能离开老家的家族圈和社交圈。
所以,我们在南方准备房子也没用,就算我们认可老人留在身边一同生活,以便照料也不行,
对,因为他们不会来。。
想要照顾,势必要离开我们现在的城市,回乡去照顾他们。
我们没有小孩,所以永远也没有办法理解身为父母的种种“痴心”,但是我们能看到当初父母对我们的付出,那种不计代价全心全意的付出,我们能回报的却确如此之少。
有点愧疚,但是我们的心灵,就是同他们不一样,他们认为很多是责任的东西,我们没有那么在意。
如果这是错的,那便是我们的错吧,但若这是时代的进步,那便是人间的对吧。
因为以后,也自然而然便是这样。
所以,我们是一个标准的SD家庭。
SD家庭的两个成年个体要赡养四位老人,如果再养育下一代,精力大概率不够用,四位父母老去时,SD家庭的子女可能正好在高考、大考或者人生的其它关键节点,势必无法兼顾。
所以SD家庭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放弃子女。
这样也许就可以关注老人,这样在这世界上,至少有四个老人是高兴的,二个正在变老的成年人是心安的。
近年,有时我会跟胖胖说,我们的缘分可能也要用尽了,
到老人身体状况到了我们必须回去照顾的时候,
你回老家去照顾你父母,我回我家去照顾我父母。
等咱们再见,都不知是什么时候了。
本来是想要用讽刺的态度写这个观点的。
写着写着,居然有点觉得,这已是我们能做得最好的选择了。
而且,似乎也是唯一的选择了。
没有子女牵扯精力,我们在决策回乡照料老人方面,只需要考虑这件事跟工作的冲突即可,什么时候退休,就可以什么时候回到他们身边去。
这已经少了九成的决策难度,想一想,SD家庭没有子女,也可以算是SD家庭里的老人的一种幸运吧,虽然他们情感上不接受没有隔代人的遗憾,但是从客观的角度讲,这使得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精力照顾。
这,可以算是某种幸运吧。
SD家庭父母全力支持子女的发展,SD家庭的成年人可以退休以后回乡照顾老人,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不用增加社会的养老负担。
SD家庭里没有子女,等SD家庭的中年人送走自家的老人,自己老去,到他们的经济不能承担他们的生活或者无法独立生存之时,他们会自然消亡,不会产生社会负担,剩余的身后资产会流回社会。
完美的闭环。
也没有什么值得悲伤和遗憾。
等这批SD家庭消亡,世界又会恢复成原有的样子,有些家庭会有很多子女,大家会像我们的父辈那时一样,但是因为物质供给的进一步丰富,可能每个家族不需要6、7个子女照料父母,因为就算有那么多,每个家族里真正照顾父母的也只有那么2、3个而已,其他的不添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每个家庭可能只有2个,或者3、4个兄弟姐妹,就能很好地照顾父母的晚年。
在我们这一代SD家庭,只要好好地照顾好自己的父母到最后,然后自己安静地消失就好。
这世界,会好起来的。
===========================================
===========================================
最近老太太又阳了,我能感觉到她的焦虑。
我们以前的沟通方式都是不遗余力地相互掩饰不开心不顺遂的事。
简单地说,就是报喜不报忧。
现在,我知道,她真的觉得自己老了。
她很恐惧,这个恐惧已经传达到我了,她是期待着我能在她身边,或者至少,有人能在她身边。
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劝说她,解释这个已经不是那么严重的瘟疫了,
现在它只是一个普通感冒。
好好休息,吃点药,只是感冒而已。
后来我发现我们其实都是在自说自话。
我们其实都只是在安慰自己而已。
她在劝说自己克服老去带来的孤独感,克服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
我在劝说自己不要被这种无法给她任何实际帮助的无力感给吞没掉自我。
对的,就是,无力感。
我只能冷静地评估这事有没有严重到我需要回去的程度。
但是一旦事情到了我需要回去或者必须回去的程度,便可能指向一个悲伤结果。
而我能做到的,也是在这个时刻一定不要缺席而已。
最近的五年,虽然还是每天通话。
但是我能带给她的陪伴,还不如家里的狗子。
老头好像是找到了能让自己“自在”的所在,
游泳、太极、二胡、书法,照顾三叔,忙得不亦乐乎。
老太太却始终没有找到属于她自己的“自在心”。
她还留在那个被责任惯性推动着的、认真地全心全意地生活着的状态里。
她依然还关注别人的事胜过关注自己,还依然盯着周围的人希望他们都运行在她期望的轨道上。
她依然还一边期待着我的成就,一边又矛盾地希望我放下这里的一切跟胖胖去到她身边陪伴。
她还不懂,关注“自己”的生活,到底要怎样生活。
以她人生付出的来看,她要求不算多。
但是以这个时代来看,我给不起,至少,现在的我给不起。
因为有这个要求的人,对我们而言,终究还是太多了。
我理想的陪伴是带着老太太玩耍,每天愉快地逗她开心,在她跟前凑趣儿,解决她具体的烦恼实现她的心愿。
但是如果事情不是我理想的状态,那我会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来让她可以维持最低限度的体面和生存。
当然,我肯定自己应该是有这个好命好运,可以过上理想状态的,陪伴她养老的生活。
但是,对,但是,
假如她没有,或者她的宿命里有与我相关的无常变故,
我将沉默无言,那时她可能,会更需要,钱。
===========================================
最后用一段我自己发给老太太的微信短文来结束今天的碎碎念。

人人的生命,都是最初由别人重重拾起,最后由自己轻轻放下…… 在开始渐渐呈现老龄化的天朝,独居老人过世无人知晓的问题也渐渐显露。 其实在很多海外国家,这个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人际关系疏远淡漠的日本,这早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且也不仅仅限于老人,日本的不婚不育独处一族的年轻人,也在面临出现突然的身体状况无人知晓,突发情况下离开人世很久才会被人发现的问题。 日本甚至有专门处理此类事情的产业和公司。 人类社会,经济,科技 ,文明的进步,某些意义上说,没有让人与人更加亲密,反而让彼此更加疏远。 但是这些社会问题,藉由科技,很快就会得到解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可以让世间万物互联,又为何不能在独居老人的身上,连一根在意他生死的红线,用社会的力量,以文明的名义,让所有人,来时啼哭,去时安详。 再说身边状态,起码我没见到咱家有什么亲戚是这个状态,就算是亲子夫妻关系最有问题的那位表爷,我觉得也算是善终。 所以不是有这个社会问题,就一定会发生在周遭。 你和老头儿的世界里至少有我。 而我的未来—— 不要担心, 我们有科技。
原来,2020年的我比现在要乐观啊。
这操蛋的世道,这几年还真特么的,连我这种阳光小少女都越来越绝望了啊,奶奶个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