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冷燕 第一回 太平世才星降瑞 圣明朝白燕呈祥

第一回 太平世才星降瑞 圣明朝白燕呈祥

诗曰:
富贵千年接踵来,古今能有几多才?
灵通天地方遗种,秀夺山川始结胎。
两两雕龙诚贵也,双双咏雪更奇哉。
人生不识其中味,锦绣衣冠土与灰。


又曰:
道德虽然立大名,风流行乐要才情。
花看潘岳花方艳,酒醉青莲酒始灵。
彩笔不妨为世忌,香奁最喜使人惊。
不然春月秋花夜,草木禽鱼负此生。

雕龙、咏雪:指雕龙绣虎、咏雪之才。
雕龙绣虎,意思是比喻写作豪放雄健,出自【明】王世贞《桑民怿()》:桑民怿才名噪一时,几有雕龙绣虎之称。此卷为盛秋官书者,尤多生平得意语。
咏雪(絮)之才,是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议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拟?”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花看潘岳: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荥阳郡中牟县(今属河南)人, 安平太守潘瑾的孙子, 琅邪内史潘芘的儿子。 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潘安做河阳县令时,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令满县栽桃花,浇花息讼甚得百姓遗爱。后遂用“河阳一县花、花县”等代称潘安,或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而这也是最早“花样美男”的出处。
庾信《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李白《赠崔秋浦三首》之三: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村。
酒醉青莲: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源于《维摩诘经》之“青莲”佛典,李白尊崇佛教以及向往维摩诘的生活模式。李白援“青莲”自号与引“青莲”入诗,渊源有自,六朝至隋唐皆一脉传承。“青莲居士”是李白内心佛教情怀之外在身份认同。 在大乘佛教的人物谱系中,李白最为尊崇的是维摩诘,甚至还以之自比。
李白好酒,自称“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的诗也充满了酒气,但是酒也让李白的诗充满灵性的想象,增添无穷的浪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诗圣杜甫作《饮中八仙歌》,也称李白的诗是喝酒喝出来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话说先朝隆盛之时,天子有道,四海升平,文武忠良,万民乐业。是时,建都幽燕,雄据九边,控临天下,时和年丰,百物咸有。长安城中,九门百逵(kuí),六街三市,有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衣冠辐辏(fú còu),车马喧阗(tián)。人人击壤(rǎng)而歌,处处笙箫而乐,真个有雍熙之化,于变之风。
有诗单道其盛:
九重春色满垂裳,秋尽边关总不防。
四境时闻歌帝力,不知何世是虞唐。

:本义为行走在人工堆垒而成的土岗上,指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国风·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出自《管子·任法》:“羣臣修通辐凑以事其主,百姓辑睦听令道法以从其事。”
《文子·微明》:志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是非辐辏,中为之毂也。
【汉】 班固 《东都赋》:平夷洞达,万方辐凑。。
:盛大。
《说文》阗,盛貌。
【清】黄遵宪《宫本鸭北索题晁山图》:怒涛泼地轰雷阗。
击壤而歌: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打击土堆而唱歌。比喻太平盛世,人人丰衣足食。
《隋书·儒林传·何妥》:上古之时,未有音乐,鼓腹击壤,乐在其间。
【宋】王柏 《畴依》:击壤而歌,不知帝力。
雍熙:和乐升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此霸道之至隆,而雍熙之盛际。
【唐】 韩愈 《为裴丞相让官表》:麟凤龟龙,未尽游郊薮;草木鱼鳖,未尽被雍熙。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二回:太平年万国来朝,雍熙世八仙庆寿。
于变:相递变化。
《尚书·虞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虞唐:此处为诗词押韵,“虞唐”即“唐虞”之倒言。
唐虞,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
《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
《史记·汲郑列传》: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史记·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一日,天子驾临早朝,文武百官济济锵锵,尽来朝贺,真个金阙晓钟,玉阶仙伏,十分隆盛。百官山呼拜舞已毕,各各就班鹄立。早有殿头官喝道:“有事者奏闻。”喝声未绝,只见班部中闪出一官,乌纱象简,趋跪丹墀,口称:“钦天监正堂官汤勤有事奏闻。”天子传问:“何事?”汤勤奏道:“臣夜观乾象,见祥云瑞霭,拱护紫微,喜曜吉星,照临黄道。天子圣明,朝廷有道,天下享太平之福。臣不胜庆幸,谨奏闻陛下。乞敕礼部诏天下庆贺,以扬皇朝一代雍熙雅化。臣又见文昌六星,光彩倍常,主有翰苑鸿儒,丕显文明之治。此在朝在外,济济者皆足以应之,不足为奇也。最可奇者,奎壁流光,散满天下,主海内当生不世奇才。为麟为凤,隐伏山林幽秘之地,恐非正途网罗所能尽得。乞敕礼部会议,遣使分行天下搜求,以为黼黻( fǔ fú )皇猷(yóu)之助。”

奎壁:指二十八宿中奎宿与壁宿的并称。旧谓二宿主文运,故常用以比喻文苑。
黼黻: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古代衣服边上有规律的“黑白”“黑青”相间的花纹,多指官服;外观类似商朝青铜器上的边框纹路。最早出自周制(天子服十二章纹样)。又象征文章好,才华横溢。
《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北齐书.卷四五.文苑传.序》:摛黼黻于生知,问珪璋于先觉。
皇猷:意思为帝王的谋略或教化。
【南朝·梁】沈约《齐太尉文宪王公墓铭》:帝图必举,皇猷谐焕。
《北史·牛弘传》:今皇猷遐阐,化覃海外。
【唐】岑参《送颜平原》诗:吾兄镇河朔,拜命宣皇猷。

天子闻奏,龙颜大悦,因宣御旨道:“天象吉祥,乃天下万民之福。朕菲躬凉德,获安民士,实云幸致,安敢当太平有道之庆,不准诏贺。海内既遍生奇才,已上征于天象,谅不虚应。且才为国宝,岂可使隐伏幽秘之地,着礼部官议行搜求。”

圣旨一宣,早有礼部尚书出班奏道:“陛下圣明有象,理宜诏贺,万岁谦抑不准,愈见圣德之大。然风化关一时气运,岂可抑而不彰?纵仰体圣心,不诏天下庆贺,凡在京大小官员,俱宜具表称贺,以阐扬圣化,为万世瞻仰。天下既遍生奇才,隐伏在下,遣使搜求,以明陛下爱才至意,礼亦宜然。但本朝祖宗立法,皆于制科取士。若征召前来,自应优叙。征召若优,则制科无色,恐失祖宗立制本意。以臣愚见,莫若加敕各直省督学臣,令其严责府县官,凡遇科岁大比试期,必须于报名正额之外,加意搜求隐逸真才,以应科目。督学、府县官。即以得才失才为升降。如此则是寓搜求于制科,又不失才,又不碍制,庶为两便。伏乞皇上裁察。”天子闻奏大喜道:“卿议甚善,俱依议行。”礼部官得旨,率百官俱称“万岁”。朝毕,天子退入,百官散出。

大比:周制﹐每三年调查一次人口及其财物﹐称大比。周代每三年对乡吏进行考核﹐选择贤能﹐称大比。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明清亦特指乡试。
《周礼·地官》:乡大夫之职,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

此时天下果然多才,文章名公,有王、唐、瞿、薛四大家之名。词赋巨卿,有前七才子、后七才子之号。一时诗酒才名。高于北斗。相知意气。倾于天下。人人争岛瘦郊寒,个个矜白仙贺鬼。元、白风流,不一而足;鲍、庾俊逸,屈指有人。《白雪》登历下之坛,《四部》执弇(yǎn)州之耳。师生传欧、苏之座,朋友同李、郭之舟,真可谓一时之盛。

王、唐、瞿、薛:明代八股名家王鏊(ào)、唐顺之、瞿()景淳、薛应旂()。
王鏊,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明代名臣、文学家。 他黜浮崇古的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的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
唐顺之,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抗倭英雄,字应德,江苏武进入,嘉靖会试第一名,官至风阳巡抚,晚年讲学,世称荆川先生,有《荆川集》。且以抗倭寇著名。
瞿景淳,明代官吏、学者,字师道,江苏常熟人,嘉靖会试第一、殿试第二,即俗称”榜眼”,官至翰林学士,总校《永乐大典》。以抗严嵩著称。
薛应旂,明朝学者明朝学者、藏书家,武进人,字仲常,进士出身,官至浙江提学使。以正直著称。晚年讲学,著述甚富,著称者为《宋元资治通鉴》。
前七才子: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
《明史·列传·卷一百七十四》(李)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等号十才子,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
后七才子: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明代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岛瘦郊寒:指唐代两位诗人(贾岛、孟郊)简啬孤峭的诗歌风格。后用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
【宋】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白仙贺鬼:指唐代两位诗人(李白、李贺)在后世的称誉;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李贺:唐代诗人,李贺诗句奇崛幽峭,艳丽凄清,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者,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称其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文学史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元、白风流:是作者对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评语。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同倡新乐府运动,共创“元和体”,世称“元白”。后世宋朝苏轼有“元轻白俗”之语,意思是这二人的诗风,元稹的轻佻,白居易的俚俗。
鲍、庾俊逸: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 ,并且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
《白雪》登历下之坛:指作者赞扬明代李攀龙的《白雪楼集》,是历城(山东济南)地区最好的文学作品。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曾从许邦才、殷士儋学诗。与李先芳、谢榛、吴维岳、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结诗社,称七才子。 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其诗多风尘字样,人谓之李风尘。
《四部》执弇州之耳:指作者赞扬《弇州山人四部稿》是弇州最高明的文学创作,《弇州山人四部稿》为明朝王世贞撰的文集,一百七十四卷。
执……之耳,指“执牛耳”的典故,意思是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欧、苏之座: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与“三苏”之间有知遇之恩。苏洵(苏轼的父亲)是欧阳修向朝廷举荐为官的,苏轼和苏辙(苏轼的弟弟)是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时选拔出来的,他们视欧阳修为恩师、挚友,故欧阳、苏两家有通家世好。苏轼与欧阳修的师生之情最为深厚,他一生都追慕欧阳修。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代表作品包括《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散文家。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 苏轼称他“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 。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今有诗词文集《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传世。
李、郭之舟:“李、郭”指的是:东汉时期名士、官员李膺(字元礼)、郭太(字林宗),后以“李郭同舟”等比喻知己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
典故来自《后汉书》卷六十八《郭太传》: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士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这一日,礼部传出旨意,在京大小官员皆具表次第庆贺。这表章无非是称功颂德,没甚大关系,便各各逞才,极其精工富丽。天子亲御便殿,细细观览,见皆是绝妙之词,惊人之句,圣情大悦。因想道:“满朝才臣如此,前日钦天监奏文昌光亮,信不虚也。百官既具表称贺,朕当赐宴答之,以表一时君臣交泰之盛。”遂传旨,于三月十二日,命百官齐集端门赐宴。旨意一下,百官皆欢欣鼓舞,感激圣恩。到了临期,真个是国正天心顺。

这一日恰值天清气爽,日暖风和,百花开放。天子驾御端门,阶下摆列着许多御宴。百官朝见过,惟留阁臣数人,御前侍宴。其余官员。俱照衙门大小,鳞次班列坐两旁阶下。每一座各摆御苑名花一瓶,以为春瑞。旨意一下,百官叩头谢恩,各各就座而饮。一霎时,御乐作龙凤之鸣,玉食献海山之异,真是皇家富贵,不比等闲。

但见:
国运昌明,捧一人于日月天中;
皇恩浩荡,会千官于芙蓉阙下。
春满建章,百转流莺聒耳;
睛熏赤羽,九重春色醉人。

食出上方,有的是龙之肝、凤之髓、豹之胎、猩之唇、鸵之峰、熊之掌、鸮(xiāo)之炙、鲤之尾,山珍海错,说不尽八珍滋味;
乐供内院,奏的是黄帝之《咸池》,颛顼之《六茎》,帝喾之《五英》,尧之《大章》,舜之《箫韶》,禹之《大夏》,殷之《大濩》(),周之《大武》,听不穷九奏声音。
班联中,衣裳灿日,只见仙鹤服、锦鸡服、孔雀服、云雁服、白鹇(xián)服、鹭鸶服、鸂鶒(xī chì)服、鹌鹑服、练鹊服、黄鹂服,济济锵锵,或前或后;
阶墀下,弁冕疑星,只见进贤冠、獬豸冠、鵔鸃(jùn yì)冠、蝉翅冠、鹊尾冠、铁柱冠、金颜冠、却非冠、交让冠,悚悚惶惶,或退或趋。
奉温纶于咫尺,尽睹天颜有喜;感湛露之均沾,咸知帝德无私。传宣锡命,《彤弓》明中心之贶(kuàng);匐伏进见,《天保》颂醉饮之恩。誓竭媚兹将顺,然君曰俞,臣曰咈(),人惭献谄,愿言不醉无归。然左有监、右有史,谁敢失仪。君尽臣欢,尊本朝故事,敕赐赋醉学士之歌;臣感君恩,择前代良谟(),慷慨进疏狄仪之戒。真可谓明良际遇,鼓钟笙瑟,称一日祥云龙虎之觞;天地泰交,日月冈陵,上万年悠久无疆之寿。

: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用来命名鸮形目猛禽,该目猛禽均为夜行性鸟类,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地,现存约140种,其中体型最大者是雕鸮,常见的种类有长耳鸮、短耳鸮、仓鸮、草鸮、雪鸮等。
咸池:相传为尧乐。一说为黄帝之乐, 尧增修沿用。
《礼记·乐记》:《咸池》,备矣。郑玄注:黄帝所作乐名也, 尧增脩而用之。
六茎:古乐名,传为颛顼所作。
《汉书·礼乐志》: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
【汉】班固《白虎通·礼乐》、汉应劭《风俗通·声音》、汉蔡邕《独断上》皆谓颛顼之乐曰《六茎》。
《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帝王世纪》则称帝喾高辛氏作《六茎》。
【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药,而墨翟有非之之论。
五英:亦作“ 五韺 ”,乐曲名。相传为帝喾所作。
【汉】班固 《白虎通·礼乐》:“帝喾 曰《五英》者,言能调和五声以养万物,调其英华也。
《广雅·释乐》:《五韺》, 帝俈乐。
【南朝·梁】沉约 《修定乐书疏》:使《五英》怀惭,《六茎》兴愧。
大章:古乐名,相传为尧乐。
《礼记·乐记》:《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 之乐尽矣。
【东汉】郑玄 注:尧乐名也。言尧德章明也。
箫韶:舜乐名。传舜帝曾于韶山演奏其乐,称之为韶乐,箫韶因此而得名。
《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唐】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赐燕聆箫韶,侍祠阅琮璧。
《尚书·卷五·虞书·益稷》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祝柷,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旧题汉·孔安国传:「韶,舜乐名。言箫,见细器之备。」
大夏:大夏又称夏䈁(lún),是夏朝之前非常著名的一个大型传统舞乐。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当中记载到:“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于是命皋陶为《夏菕》九成,以昭其功。”
大濩:商代乐舞之一,相传为成汤时作。
《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郑玄注:“《大濩》,汤乐也。
《庄子·天下》: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武王、周公作《武》。
大武:是武王伐纣胜利后由周公创编的,内容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业。《大武》是手持武器的战舞,这种舞蹈形式在原始舞蹈中已经存在,从原始时代“刑天氏之乐”等,到历代歌颂战功的“武舞”,而《大武》则发展了这种舞蹈形式,并有所创新。它的结构比较复杂,舞段安排得体,概括而真实的表现了周人灭商的过程,以及灭商后班师回镐(hào)京(今西安);
XX服:指补服,又称补褂,外褂,明清时期在官服胸前或后背上织缀的一块圆形或方形织物。称为“补子”,用以区别官职差别,根据官位不同,纹样形式亦不同。文官的补子图案用飞禽,武将的补子用猛兽。从我国的明朝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根据《明会典》、《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补子,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xī chì),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xiè zhì)。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
白鹇:是鸡形目雉科鹇属的一种留鸟 。晋张华《鸟经》载:颜色纯白,行止闲雅,故名白鹇。
鸂鶒: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鹧鸪。
顾嗣立补注:《临海异物志》:鸂鶒,水鸟,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无毒气。”
獬豸:又称獬廌(zhì)、解豸,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能辨曲直,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鵔鸃:传说中的鸟类,传说鵔鸃能吐人言,见者大不祥也。有学者说是玄鸟或金乌,还有学者说“鸑鷟”亦称“鵔鸃”。
《说文·鸟部》:鵔,鵔鸃,鷩也。
《玉篇·鸟部》:鵔鸃,凤属。
彤弓:《小雅·彤弓》是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是一首在宴会上唱的雅歌,描述的是天子赏赐诸侯彤弓,并设宴招待他们的情景。
天保:《小雅·天保》是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大臣祝颂君主的诗,表达了作为周宣王的抚养人、老师兼臣子的召伯虎对新王的热情鼓励及殷切期望,即期望周宣王登位后能励精图治,完成中兴大业,重振先祖雄风;同时也表现了召伯虎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政治理想。
良谟:即良谋。【晋】卢谌 《赠刘琨》诗:弼諧靡成,良謨莫陳。
狄仪之戒:即“大禹恶旨酒”的典故,后用为戒酒之典。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宋】苏轼《金山寺与柳子玉饮书其壁》诗:恶酒如恶人,相攻剧刀箭。
【宋】苏辙《元祐七年生日谢表》:“射周公吐哺之劳,服大禹恶酒之戒。”

君臣们饮够多时,阁臣见乐奏三阕,酒行九献,恐群臣醉后失仪,因离席率领群臣跪奏道:“臣等蒙圣恩赐宴,亦已谨卜其昼,醉饱皇仁。今恐叨饮过量,醉后失仪,有伤国体,谨率群臣辞谢。”

天子先传旨平身,然后亲说道:“朕凉薄之躬,上承大统,日忧废堕,赖众先生与诸卿辅弼之功。今幸海内粗安,深感祖宗庇佑,上天生成。前钦天监臣奏象纬吉昌,归功于朕,朕惧不敢当。众卿不谅,复表扬称颂,朕实无德以当此,益深戒惧。然君臣同德同心,于兹可见。因卜兹春昼,与诸卿痛饮,以识一时明良雅意。此乃略去礼法而叙情义之举。虽不敢蹈前人夜饮荒淫,然春昼甚长,尚可同乐,务期尽欢。纵有微愆,所不计也。”

阁臣奏道:“圣恩汪洋如此,真不独君臣,直如父子矣。臣等顶踵尽捐,何能报效,敢不领旨。”天子又道:“朕见太祖高皇帝每宴群臣,必有诗歌呜盛。前钦天监臣奏文昌光亮,主有翰苑鸿儒为文明之助。昨见诸臣贺表,句工字栉(zhì),多有奇才,真可称一时之盛。今当此春昼,夔(kuí)龙并集,亦当有词赋示后。今日之盛,方不泯灭无传。”阁臣奏道:“唐虞赓(gēng)歌,禹稷拜扬,自古圣帝良臣,类多如此。圣谕即文明之首,当传谕群臣,或颂或箴,或诗或赋,以少增巍焕之光。”天子闻奏甚喜。

夔龙:相传舜的二臣名。这里是指着小说里的这位皇上比较客气,用名臣赞扬指代自己的臣子们。
赓歌:酬唱和诗。出处《尚书·虞书·益稷谟》乃赓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唐】 张九龄《奉和圣制次成皋先圣擒建德之所》:尊祖颂先烈,赓歌安用攀。绍成即我后,封岱出天关。
【唐】李白《明堂赋》:千里鼓舞,百寮赓歌。
【宋】王安石 《和御制赏花钓鱼》诗:宸章独与春争丽,恩许赓歌岂易陪。
禹稷:夏禹和后稷受尧、舜的命令,整治山川,教民耕种,称为贤臣。
《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孔子贤之。
【汉】王充 《论衡·逢遇》:“夫能御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 、稷 、皋陶者,必尧舜也。

正谈论间,忽见一双白燕从半空中直飞至御前,或左或右,乍上乍下。其轻盈翩跹(piān xiān)之态,宛如舞女盘旋,十分可爱。天子伫目视之,不觉圣情大悦。因问道:“凡禽鸟皆贵白者,以为异种,此何说也?”阁臣奏道:“臣等学术短浅,不能深明其故。以愚陋揣之,或亦孔子所称“绘事后素”之意。天子点首嘉叹,因复问道:“白燕在古人亦曾有相传之佳题咏否?”阁臣奏道:“臣等待罪中书,政务倥偬(kǒng zǒng),词赋篇章实久荒疏,不复记忆。乞宣谕翰林诸臣,当有知者。”

绘事后素:指先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出自《论语·八佾》。
《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qiàn)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xuàn)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天子未及开言,早有翰林院侍读学士谢谦出班跪奏道:“白燕在汉唐未必无作,但无佳者流传,故臣等俱未及见。唯本朝国初,时大本七言律诗一首,摹写工巧,脍炙一时,称为名作。后袁凯爱之,慕之,又病其形容太实,亦作七言律诗一首和之。但虚摹其神情,亦为当时所称,甚之有以为过于时作者。此虽嗜好不同,然二诗实相伯仲。白燕自有此二诗以立其极,故至今不闻更有作者。”天子问道:“此二诗卿家记得否?”谢谦奏道:“臣记得。”天子道:“卿既记得,可录呈朕览。”遂命近臣给与笔札。

谢谦领旨,因退归原席,细将二诗录出,呈与圣览。近臣接了,置于龙案之上。天子展开一看,只见时大本一诗道:
春色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
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
天下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
江湖多少闲鸥鹭,宜与同盟伴钓矶。

袁凯一首道: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榭见应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多相妒,莫遣昭阳殿里飞。

时太初:明初诗人,字大本,常熟人。
袁凯:明初诗人,字景文,自号海叟,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袁凯早年好学,博学有才辩,尤善作诗,曾从《白燕诗》得名,人皆呼之为“袁白燕”。
时大本和元凯这俩兄贵的爱恨情仇:据杨仪(字梦羽,号五川,常熟人,明代藏书家、刻书家、官员)的《骊珠杂录》记载:常熟时大本赋《白燕》诗云:「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天下公侯誇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江湖多少闲鸥鹭,宜与同盟伴钓矶。」录旦杨铁崖。铁崖亟称「珠帘」「玉剪」之句。袁景文在坐,曰:「诗虽佳,未尽体物之妙。」廉夫不以为然。景文归作诗,翌日呈之,铁崖击节叹赏,连书数纸,尽散坐客,一时呼为袁白燕,以此得名。
《静志居诗话》:海叟居松江府治东门外。崇帧末,单麻城恂即其址构白燕庵。李舍人待问书联于柱云:「春风燕子依然入,东海鳗鱼不可寻。」相传孝陵有言:「东海走却大鳗鱼,何处寻得?」为海叟而发也。王士禛《渔洋诗话》:松江有白燕庵,海叟故居也。康熙丙戌,门人周策铭写其遗集相寄,馀感而题之云:「鼎足高杨尔不惭,百年遗迹改名蓝。乌衣王谢俱零落,七字风流白燕庵。

天子细将二诗玩味,因赞叹道:“果然名不虚传。时作实中领趣,袁作虚处传神,二诗实不相上下,终是先朝臣子有如此才美。”又赏鉴了半晌,复问道:“尔在廷诸臣,亦俱擅文坛之望。如有再赋《白燕诗》一首,可与时、袁并驱中原,则朕当有不次之赏。”众臣闻命,彼此相顾,不敢奏对。

天子见众臣默然,殊觉不悦。因又说道:“众臣济济多士,无一人敢于应诏,岂薄朕不足言诗耶,抑亦古今人才真不相及耶?”翰林官不得已,只得上前奏道:“《白燕》一诗,诸臣既珥(ěr)笔事主,岂不能作?”又蒙圣谕,安敢不作。但因有时、袁二作在前,已曲尽白燕之妙,即极力形容,恐不能有加其上,故诸臣逡巡(qūn xún)不敢应诺。昔唐臣崔灏(hào),曾题诗黄鹤楼上,李白见而服之,遂不复作。诸臣亦是此意,望皇上谅而赦之。若过加以轻薄之罪,则臣等俱该万死。”天子又道:“卿所奏甚明,朕非不谅。但以今日明良际会一堂,夔龙在望,英俊盈庭,亦可谓千载奇逢。而白燕一诗相顾不能应诏,殊令文明减色,非苛求于众卿。”

翰林官正欲再奏,只见阁臣中闪出一位大臣,执简当胸,俯伏奏道:“微臣有《白燕诗》一首,望圣上赦臣轻亵(xiè)之罪,臣方敢录写进呈圣览。”天子视之,乃大学士山显仁,因和颜答道:“先生既有《白燕诗》,定然高妙,朕所宾师而愿观者,有何轻亵而先以罪请!”山显仁奏道:“此诗实非微臣所作,乃臣幼女山黛,闺中和前二诗之韵所作。儿女俚词,本不当亵奏至尊。因见圣心急于一览,诸臣困于七步,故昧死奏闻,以慰圣怀。”天子闻奏,不胜大悦,道:“卿女能诗,更为快事,可速录呈朕览。”

山显仁得旨,忙索侍臣笔砚,书写献上。天子亲手接了,展开而看,只见上写着《白燕诗,步时、袁二作原韵》:
夕阳凭吊素心稀,遁入梨花无是非。
淡去羞从鸦借色,瘦来止许雪添肥。
飞回夜黑还留影,衔尽春红不浣衣。
多少朱门夸富贵,终能容我洁身归。

天子览毕,不禁大喜道:“形容既工,又复大雅。细观此诗,当在时、袁之上。不信闺阁中有此美才。”因顾山显仁问道:“此诗果是卿女所作否?”山显仁奏道:“实系臣女所作,臣安敢诳奏。”天子更喜道:“卿女今年十几岁了?”山显仁奏道:“臣女今年方交十岁。”天子闻奏,尤惊喜道:“这更奇了,那有十岁女子能作此惊人奇句,压倒前人之理。或者卿女草创,而润色出先生之手?”山显仁奏道:“句句皆弱女闺中自制,臣实未尝更改一字。”天子又道:若果如此,可谓才女中之神童了。”道罢,又将诗细细吟赏,忽欣然拍案道:“细细观之,风流香艳,果是香奁佳句。”因顾山显仁道:“先生生如此闺秀,自是山川灵气所钟,人间凡女岂可同日而语。”山显仁奏道:“臣女将生时,臣梦瑶光星堕于庭,臣妻罗氏迎而吞之。是夜臣妻亦梦吞星与臣相同,故以为异。臣女既生之后,三岁尚不能言。即能言之后,亦不多言。间出一言,必颖慧过人。臣教之读书,过目即成诵。七岁便解作文。至今十岁,每日口不停吟,手不停披()。想其禀性之奇,诚有如圣谕。但恨臣门祚(zuò)衰薄(shuāi báo),不生男而生女。”天子笑道:“卿恨不生男,朕又道生男怎如生女之奇。”君臣相顾而笑。

天子因命近侍,将诗发与百官传看道:“卿以为朕之赏鉴何如?”百官领旨,次第传看,无不动容点首,啧啧道好。因相率跪奏道:“臣等朝夕以染翰为职,今奉旨作《白燕诗》,尚以时、袁二作在前,不敢轻易措词。不意阁臣闺秀倒若有前知,宿构此诗以应明诏。清新俊逸,足令时、袁减价。臣等不胜抱愧。此虽阁臣掌中异宝,实朝廷文明之化所散见于四方者也。今日白燕双舞御前,与皇上孜孜诏咏,实天意欲昭阁臣之女之奇才也。臣等不胜庆幸。”天子闻奏大悦道:“前日监臣原奏说:‘奎壁流光,正途之外当遍生不世奇才。为麟为凤,隐伏山林。’今山卿之女梦吞瑶光而生,适有如此之美才,岂非明征乎!恰又宿构《白燕诗》,若为朕今日宴乐之助,朕不能不信文明有象矣。朕与诸卿当痛饮,以答天眷。”百官领旨,各各欢欣就席。御筵前觥筹(gōng chóu)交错,丹阙下音乐平吹。君臣们直饮至红日西沉,掌班阁臣方率领百官叩头谢宴。

天子因命内侍取端溪御砚一方、彤管兔笔十枝、龙笺百幅、凤墨十笏、黄金一锭、白金一锭、彩缎十端、金花一对,亲赐山显仁道:“卿女白燕一诗,甚当朕意,聊以此为润笔。后日十五,阴望之辰早朝,外廷喧杂,卿可率领卿女于午后内廷朝见。朕欲面试其才,当有重赏。”山显仁领旨谢恩。天子又传旨礼部,命加敕学臣,令其加意搜求隐逸奇才,以应明诏。传谕毕,圣驾还宫。群臣方才退出。

早纷纷扬扬,皆传说山阁老十岁幼女,能做《白燕诗》之妙。不上三五日之间,这《白燕诗》,长安城中家家俱抄写遍了。又闻钦限十五朝见。人人都以为何等女子,年方十岁,乃有如此奇才,尽思量到十五日朝中观看。只因这一朝见,有分教:朝中争识婵娟面,天下俱闻闺阁名。不知怎生朝见,且听下回分解。

评曰:
凡善立言者,立言之始,必有一大根蒂而总统之,则枝叶四出,方不散乱。如《水浒》,欲写群贼,而先误走妖魔,则群贼之生,不为无据。此书欲写平、山、冷、燕之才,恐涉虚诞,而先奏才星降瑞,以为根蒂,虽极为夸美,而人不惊怪矣。 文章出没,妙于无因而有因。譬如欲引入桃源,必先散沿溪之桃花。此书本欲见山黛小女子之才,故先见山黛小才女白燕之诗;欲见山黛小才女白燕之诗,故先见时、袁老前辈白燕之诗;欲见时、袁白燕之诗,故先见白燕;欲见白燕,故先见君臣宴赏;欲见君臣宴赏,故先从圣朝称贺才瑞说来。

一枝一叶,次第而生,看来宛若天然,而不知良匠苦心,已有穿通天地者矣。 借时、袁之《白燕诗》,引出山黛之《白燕诗》,思路固已微矣。然时、袁《白燕诗》名作也,久已脍炙人口,设为山黛添画一蛇足,不几令人口俱笑破耶?乃细咏之,而不虚不实,又实又虚,字香句秀,直欲压倒元、白,此又诗人争座,不当于小说家论优劣也。 《白燕诗》不难于形容白,而难于形容白不离燕。此诗妙在句句是白,却句句是燕,而又能使白燕娇娇痴痴,作美人情态,所以妙也! 山黛梦吞瑶光而生之异,在呆笔必赘叙于出身之下;此偏冷冷于问答中逗出,何等幽悄!笔墨真犹龙也!

版本说明(一)

真可谓明良际遇,鼓钟笙瑟,称一日祥云龙虎之觞;天地泰交,日月冈陵,上万年悠久无疆之寿。

此处有“日月同陵”版本就以行文对仗而论,此处应为:
“明良际遇”对“天地泰交”;“鼓钟笙瑟”对“日月冈陵”;“称一日祥云龙虎之觞”对“上万年悠久无疆之寿”
鼓钟笙瑟,乃是四个平级的乐器,若对“日月冈陵”(太阳、月亮、山冈、丘陵四种自然景观)则合理,如对“日月同陵”则不通,故不取此版,此处作“日月冈陵”。。
【宋】钱选《题浮玉山居图》诗:有“日月无终极,陵谷从变迁。”之句。

西塘野菊道人有话要说:
癸卯六月十三,刚刚完成第一章的校对和注释,这本儿还有十九章。
整理书籍,毫无疑问,是个苦差。
但也是为数不多的,能让我全心全情进入“心流”状态的事物,所以,校书各中苦乐,皆为我所愿。
虽然很难,且兔子学问浅薄见识有限,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但兔某人依然会坚持,也恳请路过的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兔子没有体力一直保持正经,也就没法儿一直一本正经地校书注解,正文部分当然会尽力严肃校对,务求内容“确切无误”。
注释的部分——就没有那么客观精准了,兔子也没有做太多推敲考据,于是神马杂书野史都有可能拿来做注解,所以注解部分请看官观之一笑便罢,不必深究。
平山冷燕,说的都是我大包邮区明清时代的诗人才子们,兔也算半个云间人氏,这些青年男女俊杰,一番际会,种种才华洋溢风流潇洒的快心作为——读来不免令人心生艳羡,既慕其才美,也羡其生于繁华人间得好文之主的赏识,有知己,遇良人。
我们的时代也好,毫无疑问也是太平盛世,我们亦是衣食无忧之人,可以有闲情逸致安享阅读的乐趣,也许我们这等平庸的寻常人虽无奇才大能,却也可以做些简单而有乐趣的事,让这些书籍在这个互联网上整齐地摆放,供人翻阅,如果也有其他人能从中获得乐趣,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