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你做手上的这件事而以这样的心情?

我的状态,不太对。
不严重,但是不能再继续这样。

现在每个周日晚上都会失眠,非常内耗地思考,
为什么假日又过完了、为什么我非要回去不可、我还有几个月可以退休来着……

这样,不行。×

心没有在一个适当且安稳的“跑环”里心安理得地循环往复,
一直有每转动一圈儿(按周),就被假日和工作日的切换接缝儿给“硌一下”的感觉,
时时刻刻都想着掀桌、抛开现有的状态去重新构建,沉在舒适的假日状态里不想再出来……
这样下去,估计脑子很快要跑偏。
重新构建显然是下策,因为在这个时间节点,“重新构建”,意味着失去一切。
不是不能“重新”、无法“重新”,而是现在不能,当下不能。

重新构建需要一个恰当的契机,
契机到了,就可以平稳丝滑犹如命中注定一般地进入新的运行轨道,
这个时机一定有,就在不远的将来,大概率和胖胖一起,但——肯定不是现在。

我想要雪山和大海、城市的灯火、繁华之下的烟火人间,以及,我兴趣指向的所有一切,
这些都会有,一定,还管够,且可以连绵成一段多姿多彩的妙曼岁月,直到我的生物学形态彻底落幕。
所以能拥有这个未来的前提就是:现在不能随随便便就硬转这个急弯儿,还要在既有的轨道上轻松愉快地滑行几年,放下曾经层层裹覆着自己的那些执念和习惯。

既然天天都算,就让自己天天可见,老子索性切开晾着。

然后,(⊙o⊙)……我需要简短地分裂一下。(嗯嗯,我裂开了。)
我知道你在焦虑什么,担心什么。
我的建议是这样的:
1)在感兴趣的事物上投入大量精力是OK的,因为你现在在朝九晚五之外确实有很多的“空闲”。
不要像这20年来一直纠结的那样,持续地害怕和纠正自己的“不务正业”,你已经“不务正业”得太久了,再久一点,日子也不会跑偏得太远,你现在从事的行业就来自于你人生最大的一次“不务正业”,下一段有趣的岁月也许也同样开启于一场匪夷所思的“不务正业”——何况,你没有做任何错事,没有让任何人的生活产生额外的风险,每个成年人,都有义务承担、预判和应对自己将来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我知道你有这几位在意的人,但若真有世事无常,并且结果是你无力回天,那一定不是你的错,因为你替代不了任何人,反之也没有人能替代你,然后你真的已经买了足够多的保险了,讲真,真的真的不要再继续买了,就这些吧……不然哪天有谁真摊上事儿了,以你这拧巴的性格,你会觉得是你保险买多了老天给你机会用一下才导致那人倒霉……
然后,在感兴趣的事物上投入大量精力和你现在生活并不互斥,你只需要花一点点小小的时间和精力,将它们各自的脉络理顺,不愿打通那就逐条安放好,不用急着偏向一边,不要因为被打扰或不尽兴便厌恶另一边,比如分个“一三五”、“二四”,因为它们绝不互斥,完全可以很好地相互共存,去找一条通路,把这个“寻找通路本身”当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去规划,这本身就可以带来乐趣,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游戏规则。
2)每天早上不化通勤妆也是OK的,大伏天的,经常流汗,妆会花,只做基础护理搽点防晒就穿个拖鞋在办公室里晃一天也是OK的,又不是只有你这样,你皮肤状态很好,这样晃来晃去没什么可焦虑的,其实,真的、没人、关注这个。你以前不是羡慕着她们的状态么?然后现在,你也可以,因为你已经不必再逼迫自己:“XX之前我绝不可以老去。”愿望已经实现了不是么,以后只为了自己的心情而化自己中意的妆吧,化不化,化什么样的,都OK
3)最重要的一点,你还在本能地把“结果”跟你的“工作”捆绑在一起。以后你要把这些区分开,这并不是要你像她们一样,没事找事,当然,也不必甩锅,费心不值得——只是你要更重视正确的“流程”,因为“结果”已经不再是你能决定的,这跟你是否“努力”不再有逻辑因果关系,你需要做的是:“让流程保持正确”即可,真的,即可。
4)不与你相关的工作,不必再好奇。你放心。这样状态是适合你的,是你想要的状态。
5)不要恐惧,世人皆有迷惑,你很幸运,可以将自己的迷惑罗列出来,整理思绪,设立目标和思考解决方案,这已经是最幸运的一类人了,不要焦躁、不要忍耐,随心化解一切,像清风飞舞在空气里那样自在,怎么会感到苦恼呢?

==============然后是一条昨晚几乎没有睡的分界线==============

中午吃好了饭,天上的云好白,睡好了午觉,感觉有一点精神了。

别急,那些你爱慕而未达之物,永远会等你。

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创作的文集,大约成书于明末清初 。
《笠翁对韵》是一本关于声律启蒙的蒙学读物,全书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也从音律上教授了对一、二、三、五、七乃至十一字对的方法,声韵协调,可以让儿童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笠翁对韵》是中国古代儿童学习创作诗歌的一本实用教材。

下卷

  • 一 先
  • 二 萧
  • 三 肴
  • 四 豪
  • 五 歌
  • 六 麻
  • 七 阳
  • 八 庚
  • 九 青
  • 十 蒸
  • 十一 尤
  • 十二 侵
  • 十三 覃
  • 十四 盐
  • 十五 咸

一  东

, , ,
, qióng
, , ,
,
, shēn shāng yào dǒu 西 ,
, shù ,
, shuò
, 绿 , ,
, 殿
ài dài , tóng méng , ,
, ,
驿 , ,
, ,
,
, sōng , ,
, ,
殿 , 广 , ,
,
yǒu , shěng
, ,
,

牛女:牵牛、织女两星或“ 牛郎织女 ”的省称。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织女是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河西牛郎后,就不再织。天帝责令两人分离,每年只准于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会一次。俗称“七夕”。相会时,喜鹊为他们搭桥,谓之鹊桥。后来“牛郎”再人间界有了新的职业规划,所以现在正经牛郎必须要跟织女一块出门,不然会被人误会。
参商: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星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能和睦、亲友隔绝,不能相见、有差别;有距离。
【典故】《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参与晋星。”
叆逮:云彩很厚的样子,云叆逮形容浓云遮蔽的景象。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醉蓬莱·对朝云叆叇》 黄庭坚 [北宋]
曈曚:曈为日出很明亮,曚为日光不明。“日曈曚”是指太阳明亮与晦暗的两种状态。
蜡屐:以蜡涂木屐。
【典故】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或有诣阮 ( 阮孚 ),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后以“蜡屐”指悠闲、无所作为的生活
吐魄:古人对月亮的圆缺不能理解,便认为是月里有只三条腿的蟾蜍,称为银蟾,通过它对月亮的吞出,造成月亮的圆缺变化,因此月宫也叫蟾宫。古文中,月光,也常被称为‘蟾蜍魄’。
河、汉:黄河、汉水、;
【古代常识:古代文献中的“江河”,通常指的是长江、黄河,四渎里的大哥和二哥,其它河流一般都是“水”,不过“水”是水的,还有俩水的位份很高,就是淮水(古时的四渎之三,齐名江河)和济水(也是古时的四渎之四,黄河下游的支流,不过后来被黄河收拾了,现在基本已经算无了,但是显然,济南还健在,所以这老山老水的也不算真没了。)其它比较知名的就是:AKA汉水、AKA洛水、AKA渭水啥的;“山”,一般指秦岭的崤山山脉(秦汉后也有指太行山,比如山东、山西)】
烟楼:烟云中之高楼。
唐 李峤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石磴平黄陆,烟楼半紫虚。”
宋 苏轼 《与陈季常书》之十六:“在定日作《松醪赋》一首,今写寄择等,庶以发后生妙思,着鞭一跃,当撞破烟楼也。”
雪洞:比喻华美洁净的居室。

译文:
天地之间,偶尔就会下起雨,刮起风。
在辽远的陆地上,在广阔的天空下,
山坡上摇曳着鲜花,海中生长着多彩的珊瑚。
一轮红日,高高地悬挂在深青色的天空上。
有时,远处传来不分明的阵阵雷声,白茫茫的雾便四周弥漫起来,
那时太阳西下,天空寂寥空旷。
风很大,秋天的月亮皎洁明亮,雨停了,晚霞便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牛郎星和织女星在银河的左右两边,遥遥相望,
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星与商星,在北斗星的西东两侧,仿佛还是不愿相见。 
十月的塞外边关边,寒风吹动树木的声音、霜雪结冰的景象惊动了戍守边关的军队;
三九严寒的江面上积着厚厚的积雪,让渔翁更觉得得严寒。
黄河和汉水奔流不息,绿色和红色相映成趣,
司雨身为诸神和雷部的护法天尊们负责施雷降雨。
耸立于烟云中之高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浓云遮蔽天空,日光时明时暗,
晋朝的阮孚不时为自己喜爱的木屐清洗涂蜡。
垂钓者悠闲地支起渔蓬。
流星像射出的弓箭划过夜空,
一弯新月,像是一张弯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
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sōng),四岳对三公。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北牖(yǒu)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shěng)冬烘。
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
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 , xiǎng chōng ,
, bǎi
, , ,
guān , chī
qǐng , ,
è , tiáo ,
,
, ,
,
hàn dàn , , 绿
宿 , yōng ,
, ,
, ,
dài ,
, , lǎn yōng
shì , ,
zhuó zhuó , róng róng ,
gān 竿 ,
, yáo
yuàn , ,
,

三  江

, zhī , ,
, gāng
jiàn , , diào ,
, zhù páng
, xiáng ,
, ,
,
, , niǎn gāng
zhù , xiáng
, chuáng chuáng , pèi xiāng
, máng ,
tuó jiá , ,
, 怀 ,
tán , shùn

揽辔对飞骧,原文作“揽辔对飞舡(xiāng)”,舡,字古音为“xiāng”《商君书·弱民》:济大川而无舡(xiāng)辑也。《后汉书·董卓传》:使李乐先度具舟舡(xiāng)。
现在已经同“船(chuán)”,合并为一字,读音同chuán

四  支

, gàn , tán ,
xiè ,
, , zhī ,
gàn ,
, ,
, sài ,
, chéng
hǎi , , ,
fán ,
, , 姿 ,
, ,
, ,
, ,
, 寿
, zhī , zhào ,
, ,
, , ,
,
,
, ,
, 湿
, , zhī ,
, ,
, , ,
, ,
,
, ,
, náng

五色笔:五彩颜色的笔,亦作“彩笔”,比喻文才。
【典故出处:南北朝·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江郎才尽:南朝江淹年轻时以诗文见称,人称江郎。晚年诗文缺乏情韵,人们说他才尽了。比喻人的文思减退。)】

五  微

, , cān wēi ,
,
, zhì zhāo , 绿 ,
,
, ,
, ,
, bǎi cān
, wéi , dàng dàng wēi wēi
shào , jìng
鸿 , , ,
, ,
liàng , zhà yīn ,
, ,
,
, , cháo ,
, wéi ,
, , ,
姿 yǎo tiǎo ,
,
, ,
,

六  鱼

, , ,
,
, , kuāng ,
,
, ,
, ,
,
, ,
, lěi yōu
, , yuè yán ,
shèng , ,
穿 , jiǎn ,
, ,
,
, , , náng tuó bāo ,
qiáo , ,
cān , luán , ,
biàn , jié
, 西
, ,
, 绿

七  虞

, , ,
zhuī , què
, zhè , ,
,
, chún gēng kuài ,
diào , ,
,
, , bǎi
,
, , ,
, 绿 ,
, ,
, yǒu ,
,
, , , ,
, ,
chān , , ,
,
xīn yǒu ,
, ,
,
, , 西 ,
chuǎn , téng chāng ,
shù , , ,
, ,
, póu
sài , ,
, yān

八  齐

, , sài 西 ,
, mào
, jiǎn , ,
,
穿 , jiāo liáo ,
, ,
líng ,
fèi , , yàn ,
,
jiàng , , ,
yīn , ,
西 , lìn ,
, ,
,
, , ,
, ,
, , dōng ,
xíng ,
广 shè ,
pèi , ,
, jìng

九  佳

, , gāi ,
zhǔ ,
xiù , , chāi ,
,
, 怀 ,
lún , ,
,
, , ,
,
, , ,
, ,
, ,
, ,
,
, , ,
, gēng ,
, , ,
,
zhù ,
, ,
, 怀
, guì , ,
, ,
mèi , 怀 , ,
, kǎn ,
hóng , zhì fán
, ,
,

十  灰

, , ,
,
làng , , ,
,
, ,
, jiàng ,
,
, , ,
,
, 怀 , ,
zhī , ,
, ,
, ,
háo ,
, gaī , cǔn duó ,
, qióng ,
, , dǎo jiǎ ,
, dèng
,
绿 沿 , ,
guàn ,

十一  真

, , ,
shè , yīn
luó sǒu , , ,
liè ,
, sài 鸿 ,
, ,
,
, , ,
, mǎo yín
, zān , ,
, ,
, ,
, ,
西 ,
, yín , ā ,
zhǐ , yún ,
, zhēn zhēn , ,
,
ruǎn chā , 西
, ,
,

十二  文

十二文

十三  元

十三元

十四  寒

十四寒

十五  删

十五删

李渔

李渔(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金华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如皋)。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

李渔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明崇祯十年(1637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杭州。后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筑“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归杭州,在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病逝。

李渔曾设家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成为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一生著述五百多万字。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另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作品。此外,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等。